當足夠多的原子處于高能級(即實現(xiàn) “粒子數(shù)反轉”),且其中一個光子恰好沿特定方向發(fā)射 — 能夠在諧振腔的兩個反射鏡之間來回反射時,激光作用便會啟動:該光子會觸發(fā)其他原子發(fā)生類似的能級躍遷,促使更多光子釋放(即受激輻射)。然而,由此產(chǎn)生的激光脈沖寬度會相對較寬,且不同脈沖的形狀也存在隨機性。 調 Q 激光器的核心設計思路是:在泵浦脈沖結束后、大部分原子都已被激發(fā)至高能級(粒子數(shù)反轉達到盡可能完全的狀態(tài))之前,暫時抑制諧振腔的正常工作。其所謂的 “Q 值”(品質因數(shù))會通過 “失效” 其中一個反射鏡的方式被降低。實現(xiàn)這一過程的方式有兩種: 機械方式:直接旋轉反射鏡,或旋轉位于反射鏡與激光工作物質之間的棱鏡等光學元件。 電光方式:在類似位置采用泡克耳斯盒(一種由電信號高速控制的光學快門)等元件。 當諧振腔無法正常諧振(如反射鏡被遮擋或角度偏離)時,受激輻射便無法累積。此時仍會存在自發(fā)輻射,但它對高能級原子的消耗非常微小。 在泵浦過程剛結束的瞬間,Q 值會被迅速恢復,諧振腔重新恢復完整狀態(tài)(例如,反射鏡旋轉至與光軸垂直的角度)。這一刻,由于粒子數(shù)已接近完全反轉,激光作用會立即啟動,每次都能產(chǎn)生脈沖寬度短、強度高且穩(wěn)定性強的激光脈沖,同時泵浦能量的利用效率也更高。其峰值光輸出功率遠高于未采用調 Q 技術的激光器。 由于調 Q 激光的脈沖持續(xù)時間極短(通常以納秒、皮秒為單位,甚至更短),即便是中等尺寸的激光器,也能產(chǎn)生兆瓦級或吉瓦級的峰值功率。 對于電機驅動式調 Q 裝置,會使用傳感器在反射鏡或其他光學元件旋轉至正確位置的瞬間,觸發(fā)閃光燈(泵浦源)。而對于克爾盒(另一種電光調 Q 元件)類型的裝置,則會通過延遲電路,在閃光燈被觸發(fā)后的精確時間點打開光學快門。 調 Q 激光器通常為固體光泵浦型激光器(例如釹摻雜釔鋁石榴石激光器(Nd:YAG)、紅寶石激光器等),但該技術同樣可應用于許多其他類型(并非全部)的激光器。 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道 “水壩”: 建造水壩(儲能):在普通的連續(xù)激光器中,激光介質(如晶體、光纖)產(chǎn)生的能量會持續(xù)地以激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功率不高。調Q技術則不同,它通過在激光器的諧振腔內插入一個“開關”(即Q開關),在泵浦源(能量來源)工作時,先阻止激光的產(chǎn)生。就像修建一座水壩,把水(能量)攔起來,讓水位(粒子數(shù)反轉)積累得非常高。 瞬間開閘(釋放):當能量在激光介質中儲存到最大值時,瞬間打開“開關”(Q開關)。此時,所有被儲存的能量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通常是納秒,即十億分之一秒)以激光的形式雪崩式地噴涌而出。 形成巨脈沖(結果):這個過程產(chǎn)生的不再是溫和的連續(xù)激光,而是一個能量極高、持續(xù)時間極短的激光脈沖,即“巨脈沖”。雖然這個脈沖的總能量可能并不巨大,但因為其時間極短,所以峰值功率可以達到非常驚人的水平。 調 Q 激光器的峰值功率極高,這類激光器可能屬于IV 類激光器(最高危險等級)!若您正在使用或嘗試維修此類激光器,務必采取極高的防護措施。 對于部分運行在功率極限附近的激光器,若諧振腔未完全對準,在調 Q 模式下嘗試以接近滿功率運行時,可能會損壞光學元件。因此,應在激光器自由運行模式(非調 Q 模式,即反射鏡已調整至垂直角度或快門處于打開狀態(tài))下進行測試和對準操作。在啟用調 Q 模式前,需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或其他光束輪廓分析技術,將激光束調整為完全對稱的狀態(tài)。 應用 非常適合光聲顯微鏡、打標、激光雷達和 LIBS等應用。 355 、532 和 1064 nm,平均功率高達 1 W 高達 500 μJ 的標稱脈沖能量 2-5 ns 脈沖寬度 >7 kHz 脈沖重復率自由運行 <1 kHz 單脈沖可觸發(fā) 超堅固、密封封裝,可靠性久經(jīng)考驗 12個月保修 完全集成的控制電子設備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