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充分失業(yè):機器人帶來的就業(yè)形勢新名詞

激光制造商情 來源:嶄新資訊2013-09-25 我要評論(0 )   

充分失業(yè)(Full Unemployment)這個名詞筆者也是第一次聽到,顧名思義,與充分就業(yè)相反,也就是除了極少數的人工作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工作,不是因為能力與經驗不...

       充分失業(yè)(Full Unemployment)這個名詞筆者也是第一次聽到,顧名思義,與充分就業(yè)相反,也就是除了極少數的人工作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工作,不是因為能力與經驗不夠,是因為沒有可做的工作,早先用人去做的工作都讓機器搶去做了,全球幾十億人都成了大閑人。這不是科幻小說,是未來學者根據科技的發(fā)展趨勢與發(fā)展速度的預測,當然不是近期,但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就難說了。


               中國哈爾濱一家餐廳由二十名小機器人包辦烹飪與送餐 
                           (取自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網站)

    英國牛津大學的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最近發(fā)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就計算機化對工作的影響程度,分析未來的就業(yè),由Carl Benedikt Frey與Michael A. Osborne主持,這兩人一人是工業(yè)國家轉型到知識經濟體的學者,一人是機器學習的專家,研究報告的結論,是美國有近半的工作會在二十年內可能消失。

    這項研究,是以美國就業(yè)網站O*Net里的702項工作為資料,藉用每項工作的詳細描述: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所需技術、所需能力、教育程度、平均待遇、目前職場人數、成長趨勢,以高斯程序(Gaussian Process)的統(tǒng)計方法,估算這702項工作計算機化的機率,來分析未來就業(yè)市場有哪些工作有被計算機替代的危險。

    研究的結論,未來二十年的美國就業(yè)市場,有45%的工作項目處于危險邊緣,而每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訓練與薪資所得,與這項工作可以被計算機化的機率,成強烈反比。也就是說越容易被計算機化的工作,所需要的教育訓練越少,薪資也越低。

    兩位專家在報告里說,就業(yè)市場的轉變可以分作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很容易被計算機替太的工作,現在已經有不少了,范圍會繼續(xù)擴大,像運輸后勤、生產勞力、行政支持,另外像服務業(yè)、銷售、建筑業(yè)的許多工作也會漸漸減少。

    第二階段則是進入一時還不容易計算機化、自動化的工作,所以進展的速度會慢下來,要等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fā)展,一旦更新的人工智能出現,管理工作、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甚至藝術工作,都會漸漸自動化。

    MIT學者Andrew McAfee,近年不斷著作、演講,說我們已經進入以技術為主的經濟,越來越多有如科幻的場面,卻越來越少的工作機會,因為機器替太了人力。計算機能聽、說、寫、翻譯,機器人在庫房里搬運貨物,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路,但這僅是改朝換代的開始,我們連第一步還沒跨出去,以后會變成什么樣的社會,難以想象。

    McAfee看到兩個問題,第一是經濟問題,他以2005到今天為例,如果2005年是100%,七年之間企業(yè)的利潤對GDP成長到110%,但工資對GDP卻下降到94%,換句話說生產力的提升不再靠人力,是靠機器,景氣好轉不等于就業(yè)的增加,這雖然是傳統(tǒng)經濟學無法想到的,但可以用轉業(yè)方式抒解。

    第二是社會問題,五十年前,白領階級與藍領階級的生活相差無幾,都屬于中產階級,五十年的變遷,白領階級影響不大,但藍領階級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貧富差距加大,相對中產階級減少,社會因而問題叢生。這位學者說這是極大的挑戰(zhàn),就要看人類的集體智慧怎么因應了。

    看到歐美學者這些專論,機器替代人力已成氣候,難以回轉,是不是未雨綢繆,估量一下自己的工作可以計算機化、自動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想一想有哪些需要創(chuàng)意與社群智慧的工作,因為學者說這一類的工作一時還不能被計算機替代。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