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器
馬仁敏:科研創(chuàng)新需要分享也需要碰撞于交流
星之球激光 來源:科技日報2015-08-05
我要評論(0 )
在北大物理學院,記者見到了年輕的馬仁敏。一副眼鏡,面帶微笑,他就是你想象中學霸或者科研人員的樣子?!?/p>
在北大物理學院,記者見到了年輕的馬仁敏。一副眼鏡,面帶微笑,他就是你想象中學霸或者科研人員的樣子。
激光器是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而多年來驅動馬仁敏研究的核心問題就是“是否能利用納米激光器作為現代納米科學與技術的核心驅動力?”
從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到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再到去年作為“青年千人”回到北大物理學院任教,馬仁敏一直在努力印證這一問題。
在探索的過程中,馬仁敏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2009年,他參與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個等離激元激光器,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激光器,此成果引起了《科學》《自然》等世界頂尖學術雜志的關注。雜志評論認為,“此項研究將激光器縮小至電子器件的尺寸,讓芯片上光互連、單分子檢測等應用變成了可能。”而《MIT技術評論》2010年發(fā)文紀念激光器被發(fā)明50周年,文中給出了包括諾貝爾獲獎項目在內的9個最具代表性的激光器,馬仁敏及其伙伴們的這一成果也位列其中。
“最小的器件是做出來了,但那需要在液氦條件下的極端低溫環(huán)境中才能實現。”馬仁敏告訴記者,要讓納米激光器走向實際應用,必須要將液氦低溫壞境變?yōu)槿粘J覝丨h(huán)境。2011年,室溫條件下工作的納米激光器在馬仁敏的主導下又誕生了?!犊茖W》《美國新聞》等頂尖學術刊物和媒體對此成果給予了很多關注,評論者認為“研究者發(fā)展了一項新的激光技術可以使納米尺度激光器工作于室溫,克服了納米激光器走向實際應用的一個主要障礙”,此成果“將鼓勵更多的科研人員從事等離激元激光器的相關工作。”
2012年,馬仁敏等做出了一種波導嵌入型等離激元激光器。這一研究被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納米尺度科學、工程與技術分會的創(chuàng)始主席在發(fā)表于《科學美國人》的一篇文章中列為五種最令人興奮的納米前沿技術之一。這項成果是關于解決納米激光器出射光的發(fā)散問題。“激光器越小,光發(fā)散得越厲害,這是由光本身的物理性質決定的,怎樣克服這個現象?打個比方說吧,這就好像大壩上的口子流出來的水散了,我就在那里接了根管子,而且可以任意設置這些管道。”馬仁敏這樣解釋道。
去年,他們又成功利用超小模式體積和高品質因子的等離激元激光器實現了痕量爆炸物氣體分子檢測。關于此項成果,馬仁敏介紹到,即使每10億個空氣分子里有1個爆炸物分子,利用此激光器都可以精確探測到。某處若使用或存放過一點點爆炸物,通過納米激光器都可以捕捉到比游絲還要微小多倍的爆炸物分子的痕跡。此項科研成果若能實現廣泛的實際應用,將對機場、廣場等人員聚集區(qū)或安保要求級別較高的場所的安防工作提供很高的技術保障。
馬仁敏所做的這些科學研究并非僅僅局限于實驗室,部分成果也已經開始走向實際應用。他們的一個專利成果已經被韓國三星集團高價收購。
關于在伯克利幾年的科研工作經歷,馬仁敏感受最深的是他所在實驗室的獨特創(chuàng)新氛圍。他的博士后導師張翔教授那里聚集著全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知識文化背景的博士、博后、訪問學者等。思想的自由分享,碰撞與交流是他們創(chuàng)新想法的重要來源。“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做到頂尖,用自己的長處去和別人的長處合作,就會產生1+1≥2 的效果。”
“我正在將我所學到和所感受到的精華的思想和理念,教給我的學生們,我招了知識背景多樣的學生,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分享合作意識,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進步成長。”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