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末,在盧嘉錫院士的帶領下,一批科研人員參與到福建物構所的建所工作,并開展科研工作,朝著著重抓科研、抓管理前進。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以下簡稱物構所)從白手起家、艱辛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至今成為中科院優(yōu)秀研究所之一。作為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參加物構所工作的人員,他是這一發(fā)展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早在195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嘉錫授命著手規(guī)劃在福建籌建研究所。那時,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培養(yǎng)一批人才,承擔起在十分困難條件下的建所任務。他果斷地采取“就地取材”的舉措,從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學院(現(xiàn)在的福建師大)抽調在校生,送往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進修學習,作為建所的基本力量。
在福建師院物理系,黃文燦和兩位同學是第一批被選調到浙大進修的學生。這是他一生中難忘的一件事!1958年9月的一天,他們班正在準備慶祝國慶節(jié)目,系領導通知他們,國家工作需要,決定派他與其他兩人到浙大進修,學后另有重要任務。這一消息宣布后,在同學中引起了轟動,很羨慕他們,為他們祝賀;而他們也十分激動,暗下決心要努力學好本領,回省后去承擔新的任務。
十一國慶后,他們立即起程北上。那時福州還沒有火車開通,他們在閩江臺江碼頭乘汽船逆水北上,到順昌搭鷹廈鐵路的火車到浙大報到。這是他第一次走出福建,開始了他的人生從業(yè)軌跡!
在浙大工程物理系,他們學習了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學、輻射電子學等課程;見習了計數(shù)管制造工藝。為了利用假期多學點東西,他們在浙大度過了兩個寒假和一個暑假。在學習期間,浙大還組織他們到上海中蘇友誼大廈參觀蘇聯(lián)舉辦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覽會。
1960年,寒假過后,福建省科委來函,指派黃文燦和戴天麟同學代表省科委參加在合肥工業(yè)大學召開的全國“兆伏特電子靜電加速器研制”工作的現(xiàn)場會議。從學習和參觀的內(nèi)容看,他們好像有所意識,他們回福建省后,可能會參與與和平利用原子能有關的工作。
1960年4月,黃文燦和戴天麟回到省科委報到后,分配到福建省技術物理研究所(暫設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工作,盧嘉錫兼任所長。其他外出進修的學生也陸續(xù)調回到技術物理所。與此同時,還分配來一批部隊復員軍人,他們在部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鍛煉。在盧先生的具體安排下,他們組成了一支開往福州承擔著建立新研究所任務的隊伍,可謂建所的“先遣隊”。
1960年夏天,技術物理所從廈門大學搬遷到福州。那時,他們還沒有“立足之地”,暫居在福州大學內(nèi)的一座舊平房里,一邊是技術物理所,另一邊是化學所,中間是個大天井。面積不大的平房,既是他們的臨時工作室,也是大家的宿舍,每個房間搭的都是上下的雙層床,還有一部分同志暫住在附近的西禪寺內(nèi)。吃飯是在福大的大食堂。那時福大也是剛成立,還在建校當中,條件十分有限。他們這批年輕人就在困難的情況下開始參加建設自己的家園。
在這之前,盧嘉錫就親自為研究所選址,選定了兩座小山丘,當?shù)剞r(nóng)民叫它們?yōu)?ldquo;貓山”和“老鼠山”,位于福州近郊、閩江河畔上,都是荒山,周邊大都是農(nóng)田和農(nóng)舍。他們站在山丘的高處眺望遠方,看到那清澈碧綠的江水流向南方,不時有小汽船在江中上下穿梭;山丘的西側,是用浮標圍起的天然游泳場,許多人在游泳、戲水,真有一番景色,是個好地方!同時,新選的所址毗鄰福州大學,而盧嘉錫又是福大的副校長,為將來所校的科研與教學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十分有利條件。
建所初期的首要任務,是要求保質按時地把房子建起來,要有吃飯的食堂、職工住的宿舍、能開展科研工作的實驗室……他們雖然不是建筑工人,但是為了盡快有個“安家”之地,他們參加工地勞動,建起臨時的竹柵食堂,為建實驗樓挖地基、磨摻小石子的水泥地板……凡是需要體力勞動的任務,他們都去參加。
當時,正遇國家困難時期,糧食定量,成人每人28斤大米,副食品(如食油、豬肉等)都是憑票定量供應,就連很普通的糕餅也是如此。在勞動量不小、生活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對他們這批年輕小伙子來說確實是個考驗。但是他們沒有怨言,齊心協(xié)力去克服困難。他們住地的周邊,有許多空地,大家就種起菜來,吃不飽,就“瓜菜代”,經(jīng)常是晚飯后,拔一些青菜,拾一些木塊,到附近農(nóng)民家里,借個鍋灶煮菜,沒有油,只是加點鹽或醬油。肚子餓時,他們連這樣煮的菜也感到滿意,算是“加餐”吧!經(jīng)過建筑部門的努力,他們建立起了化學樓(1號樓),用于安裝電子靜電加速器的2號樓,專為Co60放射性同位素輻射源設計的4號樓,以及辦公樓、職工宿舍8號樓等,物構所在邊建所邊工作的進程中,初具規(guī)模,為今后的科研發(fā)展奠定基礎。
1961年,福建技術物理所、化學所、生物物理研究室等“六所一室”合并為福建理化研究所。接著,1962年又改稱華東物質結構研究所,隸屬中國科學院,盧嘉錫任所長。在他的領導下各項工作有序展開。
物構所從建所初期的邊建所邊科研的工作狀態(tài),朝著著重抓科研、抓管理前進。不過,畢竟是新誕生的研究所,客觀條件還有不少困難。比如,從科研隊伍來說,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研究實習員(初級人員),就是助理研究員(中級人員)也“一將難求”。所以建所初期,研究室只設業(yè)務秘書,因為室主任必須是助研以上的職稱。再比如,儀器設備的購置一時也難以滿足科研的需要,許多課題要得到實驗結果,必須計算大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特別是晶體結構的數(shù)據(jù)),可是那時還沒有電子計算機,只得用手搖計算機計算,既費時,又容易出錯。盡管客觀條件有困難,但是一批年輕的科研人員有刻苦鉆研、勤奮工作的精神,工作不斷取得成績,發(fā)表許多有價值的論文,申報一批科研成果。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給正在前進中的物構所帶來了嚴重的沖擊。1978年前后,才恢復停了10多年的技術職稱評定工作。物構所除了常規(guī)晉級外,一批科研成績優(yōu)異的人員,從研究實習員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科研隊伍更加壯大。
改革開放之后,物構所的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以黃文燦所在的晶體材料研究室為例,黃文燦30多年的工作時間,絕大部分是在晶體材料室,先在課題組參加科研工作,大約在1980年后,服從組織安排,調任晶體材料室黨支部書記兼辦公室主任,為科研服務連任直至退休。這10多年是物構所,同樣也是晶體材料室鼎盛的時期之一,不斷取得許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被譽為“中國牌”的非線性光學晶體BBO(偏硼酸鋇晶體)和LBO晶體(三硼酸鋰晶體)。BBO晶體1986年獲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LBO晶體1991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一等獎。這兩種晶體取得國內(nèi)和在美國等國家的專利權。在這期間,還有大功率的Nd:YAP摻釹鋁酸釔晶體激光器,Nd:YAP晶體生長、自倍頻NYAB(摻釹酸硼鋁釔晶體)以及各種水溶液晶體等。
2001年,物構所進入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在中科院院士洪茂椿所長的帶領下,充分發(fā)揮物構所的結構研究和新晶體材料兩大學科的特色和優(yōu)勢,拓展學科方向,把結構分析應用于材料設計、材料研制直至開發(fā)出多種功能材料和器件,形成了“知識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工程產(chǎn)業(yè)化”的知識和技術創(chuàng)新鏈,為黃文燦國的科學技術和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10年期間,物構所獲得了大批國家級、院級和地方省級的重大科研成果,發(fā)表的科學論文被SCI收錄和受引用的篇數(shù)都處于全國科研機構的前列。物構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大為增強。2008年,物構所在中科院評級中,被提升為優(yōu)秀研究所。他們?yōu)槲飿嬎〉玫某删透械绞中牢亢妥院馈?/p>
轉載請注明出處。